歷史文化厚重。早在6700多年前便有古人類繁衍生息,境內遺址星羅棋布多達578處,其中環岱海遺址群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這里傳承了一個人類文明——岱海圣火,走出了一個古老民族——納西民族,誕生了一個開國皇帝——北魏拓跋珪,釀造了一壇傳世貢酒——鴻茅藥酒,創建了一個紅色政權——綏南專署。
賢能志士輩出。誕生了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、無產階級革命家鄭天翔(內蒙古籍三位副國家級無產階級革命家之一)、全國農業勞動模范郭老虎(中共九屆人大代表,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)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安(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黨組書記、總經理)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、“梅花獎”得主武利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。
旅游資源富集。山,有國家森林公園、自治區地質公園蠻漢山,森林面積約56萬畝,是自治區中西部“天然氧吧”。水,有自治區第三大內陸湖岱海湖,有富含17種微量元素療效顯著的中水塘溫泉,日出水量1萬噸。綠,境內現有林地267萬畝,森林覆蓋率達35.76%,2016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。
氣候涼爽宜居。年平均氣溫5℃,夏季平均氣溫20.8℃,最高氣溫33.4℃,僅一天,冬季平均氣溫-16℃,大風日數為8天左右,最適合發展冰雪運動,無霜期平均122天,年平均日照時數3026小時。建成區公園綠地面積84萬平米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.65平米,城鎮綠化率35.33%,是自治區七個宜居宜旅城鎮之一。
物產豐饒優質。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、全區33個產糧大縣之一。糧食產量多年穩定在4億斤以上,年產蔬菜3億斤以上,家畜飼養量92萬頭(只),水產年產量2000噸,永興水庫魚、邊雞、廠貢梁小米、田也雜糧等特產聞名區內外。
經濟發展位于全市中游。2019年底,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8.3億元,同比增長7.9%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.21億元,同比下降3.4%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,同比增長5.5%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.2萬元,同比增長6.5%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.4萬元,同比增長10.9%。三次產業比例31.5:25.2:43.3。2020年第一季度,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.2億元,占全年20%,同比下降4.8%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.33億元,占全年24%,同比下降25.2%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.8億元,占全年18%,同比下降18.3%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3元,占全年22%,同比下降6.4%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,占全年23%,同比下降4%。第一產業以雜糧雜豆、奶羊肉羊、奶牛肉牛、肉雞蛋雞、林果飼草、鄉村旅游六大主導產業為主。第二產業以岱海電廠、鴻茅集團為主。第三產業以旅游業為主。已建成岱海旅游區、岱海國際滑雪場,正在建設岱海溫泉冰雪小鎮、馬刨溫泉城等旅游項目。